Page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艺语.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艺语. Show all posts

27.8.10

关于绘画和评论(二)

在上研究生班的三年里,跟我同班的画友,都不太想碰理论的东西,大致上把中外美术史的横向发展走过了一趟,也就算了。我也是。那时候,我们比较急切于解决画面上的技术问题,所以读的都是画家笔记。直至到了该提交论文提纲的前半年,我才选择性地把一些晦涩的古今美学理论囫囵吞枣地啃下去。

话说回来,其实关于画家抵御评论家的风气,查一查艺术典籍,也有为时不短的历史了。

在我的印象里,塞尚(Paul Cezanne)便是和评论圈和官方交恶得最甚的例子。他提出的‘作品先于理论’,至今仍常被人引用。塞尚的脾气是出了名的暴躁,一生孤傲地独自作画,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也甚少提到与绘画相关的事物,反而只聊生活家常。直到他晚年时,跟几个年轻人交上了朋友,才慢慢地透露出他对艺术的看法。塞尚最令我做印象深刻的作画哲学是:只要工作,不要理论。他甚至厌恶和人谈论绘画,尤其对印象派的画家(毕沙罗除外),更是如此,几乎只要一和他们谈上了,便不能和气散场。

德加(Edgar Degas)也是个性情乖戾的画家,不过他跟塞尚有点不同,据瓦勒莱形容,他喜欢谈论绘画。只是,德加不能容作家们对此高谈阔论,特别当别人把素描和形式混为一谈的时候。也许对於德加来说,他厌恶过去的、已形成系统的绘画逻辑,所以当他人善意地提醒他传统的问题时,他便要暴跳如雷,并指出只有线条笔法和明暗处理的过程中所显示的‘个人偏见’,才可能使艺术发展下去。

大陆画家陈丹青先生在其著作《纽约锁记》特别摘录了《杜尚访谈录》的一段话,值得玩味:
卡巴内:那么,您对普吕东、卡罗吉或莱伯对这件事得解释怎么想?
杜尚:他们每个人都给自己的解释留下了各自特别的记号。这并不意味着对或错,都很有意思。这有意思是指当你想到写这类解释的那个人而言。对于那些解释印象派的人也是同样情形。你相信这,或相信那,取决于你感到与哪一种解释更亲近。
卡巴内:所以,从根本上说,您对那些写出来的评论不予关心。
杜尚:不,我很有兴趣。
卡巴内:您读了?
杜尚:当然,但都忘了。

陈丹青还提过他在纽约生活的一个画友——马克·坦希,一个颇受注目的当代画家——的故事,说马克常用鄙夷的语气提到’主流',并惧怕身在主流之列,还说某文艺报艺术版某老权威经常嘲骂他。某一天,这位马克甚至打电话向他‘报喜’:”你看,我告诉过你,他们从来不喜欢我“。”他们从来不喜欢我“,是马克常说的一句话,为此,陈丹青提出了疑问,说‘他们’倒底是谁?

是的,在马国,这些‘主流’、‘官方’、‘他们’是谁呢?他们在哪里?如果画家想为自己的创作成果辩护个脸红脖子粗,该指向何方?哪家报馆或杂志愿意开辟个艺术版让嘴巴痒的人‘吵架’,而不是为作品‘上妆’?还有,谁来给这些人权力?

Self-Portrait on a Rose Background, Paul Cezanne

25.8.10

关于绘画和评论(一)

这事得从我在北京念书的时候谈起。

那时候我刚进美院,第一年念的是壁画系开办的进修班。由于课表排的都是专业课(技术实践为主),所以班上来自三山五岳的进修生们对于各种校内额外讲座,皆抱着趋之若骛的心态去参加,总渴望多听一些绘画以外的东西,比如绘画史学和理论。我也不例外。

而到了正式念研究生的时候,课表上除了专业课外,也安排了一些文化课,例如艺术概论、语文课。这下可合我意了,主要这种正式的文化课,不需要像一般讲座那么拥挤——讲堂内人满为患,以致窗口上都站满了人,挤不进来的学生只好踮着脚在窗口外听——研究生自可舒服地坐在位子上听老师讲课,谈道理。

可是第一堂艺术概论课就让我愣了,坐在我身边的同班好友,在老师进课堂后讲了五分钟后,缓缓地把带录音功能的MP3拿出来,然后按上录音键,就在我耳边说了一句话:“我不喜欢这帮人谈绘画,我觉得他们不懂得画,只好瞎聊。“。说完,他就自顾自地趴在桌上睡觉了。后来,课讲到一半,他把名点了后,也就撤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见画者排斥评论家的情形出现。

往后,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进修班同学正围着李晨老师说过往的学习生活。2004年

7.8.10

荒谬的表演艺术 -- 看镇权新作

19.11.09




延续上回对表象和内核两种空间的存在矛盾之探讨,这回,镇权选择了墨西哥摔角手面具作为表象,至于内核里装着什么内容,依然是他抛给大众的思考题:你看见了什么?或你选择看到什么?

在墨西哥的摔角世界里,对于面具,他们有着特别的诠释:面具赋予摔角手斗士的身份,在原装内核下,包装出另一具灵魂,一具观众乐意看见的灵魂角色。虽说是战斗,摔角手实则在赛果已无悬念的情形下而战,在揭蛊以前,对立双方仍必须跟着峰回路转的剧情,竭力迷惑观众,达到高潮迭起的场面。演者专心,观者开心,互有收获。但回到本质,摔角手的迂回演绎,终归属于一种摹仿艺术,一场表演,一场编剧们对物竞天择下争权夺利的领悟和演示。

回到现实,面具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资源分配的商业社会里周旋,它早已是一种生存基本元素,主要用于隐藏不利于团队完整结构的棱角边刺,任何狂绢的特立独行,都必须被包裹起来,或泯灭之。从工业革命后的某个复制时代开始,面具已逐渐形成一种标志符号,举凡接受此标志者,皆象征自愿走向集体,甘心接受自我异化的过程。讽刺的是,从打响口号倡导自由的今日社会看来,获得自由的代价,始于隐藏自我的那一刻开始。

这或是另一种折衷的自由?

但是,顾全大局下的鬼胎其实依然存在,绞尽脑汁,盘算着如何谋取更多个人利益者,原来比比皆是。在专业舞台外的世界,其实有个超级巨大的表演舞台,细心瞧一瞧,就可察觉原来在我们身处的社会里,像墨西哥摔角手般套上面具佯装为己方战斗的表演形式,无所不在,颇有泛滥之势,甚至生成一种正事不干的做秀风气。

至今仍惹人博引的柏拉图洞穴论,指的便是世人容易迷惑于眼前的事物,殊不知背后真相却是火把下的影子狂舞,其透过阴暗而狭长的通道映现出来的表象,佐以似是而非的回声,便足于营造使人甘于安逸的假现实。这是柏拉图企图教育大众的洞察本质说,他说看清事物本质的方法很简单,只消解除桎梏,走出洞外,便可逐渐恢复身处阳光下的另一种视力。

看似容易,但要在现实里认真实践起来,靠的又何止自身清澈的双眼呢?

艺术的成长,往往立足于荒谬的现实剧情上,从这点切入,即可察觉镇权如何透过画面展现他的创作思维。上回的潘多拉盒系列,反映了他对揭破谎言后社会所需承担的后果的焦虑,这回,他的墨西哥摔角手系列则从另一角度进行探讨,整体看来,他用了一种调侃的手法,游离于禁忌边缘,试图揭露那些虚伪表演的荒诞性、幼稚性,企图与当下局势起一种呼应效果。

以画者身份观之,我倾羡他的幽默才情。

SIN CHEW DAILY 19.11.2009 《纸上展览馆》


不自由的自由摔手 -- 许镇权个展
开幕 : 2009年11月28日(星期六),2pm
展期 : 2009年11月28日至12月12日
地点 : 吉隆坡Metro Fine Art Gallery, Legend Hotel

消亡的过去

13.8.09


A picture tells a thousand stories, 指的是图像和观者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意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往往相隔万千层次交错的想象力挥发,缥缈虚空,遐想无度。

纪实老照片尤其热衷向现代人提出揣测的邀约,作家们从泛黄老照片提供的线索而转化成独立作品的大量例子,证实了被切割下来的生活碎片,往往比一段口述历史、或一部纪实影片,来得更具延伸空间。

老照片的特质,来自一种神秘的沉默,至少它从不推翻观者的自以为是;另一特质,则是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提出的:它跟死亡/消亡有关。

老照片总能轻易唤起观者的忧伤情绪,对岁月消逝、人事已非的现实情况赶到无奈,陷入一种缅怀的氛围里。它同时提供了‘过去’和‘现在’的分野线,让爱忧伤的人在没办法拥有‘现在’的境遇下,误认为至少拥有它,就代表拥有‘过去’,并认为它足以成为一段朦胧记忆的佐证。

然而这个被复制术生硬禁锢下来的佐证,实则来自摄影师突发而至的一种创作角度,和一种自鸣得意的诠释,它所能提供的,也许只是廉价的信息——一种带着奇怪组合而靠不住的假在场信息。它毕竟复制不了照中人物的关系,就算主体曾经参与其中,但也阻止不了主体记忆痕迹的萎缩,它仍然需要主体一厢情愿的想象,才能圆就一段记忆。




我的新加坡远房亲戚,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带着那五岁的可爱小女儿,来我厝小玩了几天。离开前的一刻,他把我们几个堂姐弟从睡梦中拖出来,做为烘托他女儿的背景,拍成了这张三星拱月式的照片。在这段记忆里,我仍然记得的是:那个背对淡黄色阳光的摄影师,以及心底莫名的雀跃和期待,不过这些讯息,没办法从我脸上装出来的睡意解读得到。可惜的是,这以后再也没见过对方了,倒不知道当时她得意些什么。

乌尔比诺之光(一)

14.7.09


对比同时代另两名天才那金碧辉煌的光芒,桑齐奥·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的光彩看起来不啻显得柔和,其在艺术史上闪亮的强度似乎也来得窄短。

我认为,这是一种无可避开的错觉,原因来自于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与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这俩巨头活得实在长命,他们一个以七十五岁高龄死于法国国王怀里,另一个则在其八十九岁那年才离开尘世,而可怜的拉斐尔,却在三十七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了,这岂不使他艺术创作的总量活生生就少了一大半?如果岁月有情,肯另给个四十年光景,难以想象在即有基础上,他将再添留何等优厚的艺术财产予人类文明啊?

然而这奇想,毕竟催生於我的偏爱之情。

平心而论,以作品的思想格局及形式组合的高度深度广度来看,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这文艺复兴俩大巨头,是以一种开天辟地的姿态,在艺术史上凿出了两道巨缝,再以毕生心力分别凿开两条康庄大道来的,他们的艺术成就,恐怕除上帝以外,再无人可与之比拟。只是怪咖如我,偏偏较为欣赏那个生于意大利乌尔比诺的短命俊杰,他的艺术成就,一直叫我心折。

在我看来,拉斐尔的艺术风格,温和不缺张力,雅致不失拙意,具有一种巧妙调和的平衡感,而此种风格的成分里,其实聪明揉合了米氏的力量,和达氏的睿智。

拉斐尔的艺术道路,看似平坦,其实耗费了不少精神和心志,才能走到后来的那种高度上。

观看作为表现的基础

22.2.09



近来一年级三学期的设计系学生发了狠似地猛画素描,并广泛应用各媒介综合创作,出来的成果相当优秀,办公室里的讲师们无不连连发出赞叹声,我则看到兴奋不已,颇像瞅见了文艺复兴的那道曙光。

那种学习状态,正是我们希望看见的,厚积薄发的学习成果。

如今基础年的讲师们已达到高度共识,并群策群力,着重于促进学生的鲜活观察体验。这种观察体验,需要工具来辅助一下,简单就好,只一组铅笔一些纸张,何须多。

这阶段的观察,该定义成用画笔重新认识生活里的世界,过程中,培养的是,敏锐的认知力、分辨力。

重新认识世界的基本条件必不能少一双开阔的、不带任何偏见的窗
口,那样,灵魂才能自由的接受来自周围世界的窃窃私语。

这阶段的观察,还不能受过往记忆的牵绊,也不鼓励含糊的观看印象,反之。要将结果彻底交给那双灵魂之窗,和使力后手下的每个点、每条线。

======

不只看美的外在醜,还要看醜的内在美。

不只看光的显现,还要看光的减弱,和光的缺席。

不只看强烈而集中的光,还要看微弱而散漫的光。

不只看暖呼呼舒适的光,还要看冷冰冰凌厉的光。

然后看它们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有机变化,进而分析物体表面下的造型结构。

看的方式,反映了主体的意识形态和知识水平。

看的显现结果,构成表现形式,形式的连续呈现,决定风格取向。

没风格取向,等于观看方式的缺失,表示意识形态模糊。

老套用别人风格,等于老让别人替你看,思想容易僵化。

======

(47cm x 66.5cm portrait of a women)
我喜欢浮雕效果,尤其十五世纪佛罗伦莎雕塑家Desiderio da Settignano的浮雕风格,让我在卢浮宫一行中大开眼界,回味至今。所谓观看,还包括师法古人,参照古人观看之道。今回,借用了老人家的双眼看世界,一鼓作气,心情舒畅。

从现象看本质

28.1.09


何谓囫囵吞枣?

指的即是含糊地认识事物表象,迅速下个定论以后即不再进行事后观察与分析的这种思考模式。倘若真有个挑细节比赛,现实当中不乏能人,这本事就跟在地毯上捡毛发的逻辑一样简单,只要心细,耐心也有,那就办得到了。但愿意去探讨表层下怎么回事的人,则占少数。

画素描也是一般道理,表层化理解事物特征,也叫囫囵吞枣,长期囫囫囵囵,将来必当在创作上吃闭门羹。

我相信八个月的训练时间,便足以让学生掌握准确地再现自然的法门。在这段时间内,要磨学生的只是对形体方圆、比例大小的捕捉能力,以及对光线强弱转变的控制能力而已,没什么大不了,所以掌握该项特技以后也没必要暗自窃喜,日子还远得很。

一般上,学生都热衷这样地在画面上挑细节来磨,只抓形体的大致模样来经营明暗过渡。日子一久,就渐渐画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在于大家当起自己是人肉复印机来了。为了给大家一当头棒喝,我让大家做一个简单练习:根据一人外貌,推测他的头颅构造。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都做得不汤不水,即便那些素描画得特别好的学生,也觉得这练习够呛。

所以,做学问不能单靠模拟细节撑场。在达到可以自由驾驭视觉元素以前,先要练就从现象看本质的本领才行。

对表象特征进行实际架构的推敲,才有助于整体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且促进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唯有通过由内至外、多层次地解构元素,才能练就重构自然的本领,同时提高造型能力——即想象能力挥发的基础。

这是素描训练的其中一个可行方向,负责任地说,它挺靠谱。

噢,千万别以为想象力即意味着抛弃素材,然后空白地塑造一种大伙儿没看见过的野兽,或飞船,才叫想象力;或者完全不依赖素材,完整地背诵出刚才看见过的图像密码,才叫想象力厉害,真有那种本事的话,应该去巡回表演,拿个健力士记录之类的才对,这离成功多近哪。

我认为,所谓想象力表现,是创作者根据潜意识里模糊的灵感,接而为自己的创作设定逻辑框架,并组织合乎自己意识需要的视觉元素,然后在其创作里重构心里的世界。西班牙巨匠达利(Salvador Dali)画下的潜意识异想世界,是一例。

如此看来,素描训练的难度,绝对因人而异。见花是花,见佛是佛,人心空白,素描只好空白。创作上空白无物,并不是缺少想象画的训练,而是认知空泛而至。

唉,对素描练习没更深一层去认识其意义的话,画下去也是白画。

速寫的意義之二

6.1.09


mr. fly納悶,速寫是寫給別人看,還是自己看,這個問題好答,就好像人究竟為自己而活,或為別人而活如此類推的問題一樣好答。

沒有人能純為自己而活,或純為別人而活。人是群體動物,在群體里生活,即被人影響、也影響別人,在沒找出為誰而活之前,都在力求維持自己的存在,就好象一小方塊,在大平面里尋找自己的形狀比例大小,少了其它方塊貢獻邊緣線,根本不成形。由此推論,速寫也是一般道理,它即寫給自己看,也必須寫給別人看,意義才能成立,不過,它對自己的意義還是來得大些,因為它是日記,一種視覺日記。畢竟,你沒辦法唾罵自己的視覺經驗像塊屎。


不由想起那晚上一學兄問起純美術究竟何物,我答說關鍵在于創作意圖,純美創作基本上滿足創作者己身為先,罔顧買畫者私欲,屬于自爽活動之一。該學兄聽罷,脫口而出:那豈不等于自慰?!

哄堂。

想來,美術史上的熱衷自慰的畫者何其多,拈來就有倫勃朗、梵高、高更、塞尚等。這幫自爽者,天天不務正業、敗壞家產,為的不外乎不斷畫些具實驗性的作品,來滿足自己腦袋里那些無法付諸語言的破想法,而那些破畫,普遍缺乏現世價值,因為誰也沒看懂,所以,其尚在世之時,誰原意為其沾上精液的被褥買單,誰就是呆子。

可是這幫自慰之徒不識抬舉之余,同時偉大,因他們皆為后人創造出嶄新的視覺形式,推动艺术流派的进程。雖然,他們看起來痛苦、掙扎,但終究還是幸福的。他們的行為,并不圖現世價值兌現的形式、期限、多寡,而圖一種過日子的癮。

“幸福不是德行的報酬,而是德行自身”——斯賓諾莎如是說




侄兒仨老往我房間串門子,記錄下來過過癮。

速寫的意義

5.1.09




每人皆有別人無法與之比擬的獨特視角,如何闡釋自己的視覺方式,除了語言、文字,較為原始的方式,當然是圖像。


運用圖像的方式來進行視覺表現,在今天看來,仿佛極為簡易,原因在于多種科技硬件、軟件的大量發明于世,使操控圖像進行起來并非難如登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盡量使自己擁有一個醒目的腦袋,和十跟靈活的手指頭,并經常勤奮地地混合使用各種器材,讓其達到一種圓順的地步,就能找到活兒干,在視覺创意表达的市場分一杯羹了。

然而,能夠清晰地發現、認識自己的視角之獨特所在,則不如眾人想象中簡單。所謂認識自身獨特的視角,其實關乎尋找一種有序的觀看方式,并從中領略微妙難言的思考活動,而這種思考,往往難以使用文字進行。于是,我們必須開始認識視覺語言,進而掌握視覺語法,稍后,才有條件利用各項視覺工具進行視覺表達。

速寫,正是認識視覺語言的開始。

沒經過速寫訓練而進入視覺表達,正如沒經過發音訓練就想發表演說一樣不可行。所以要利用速寫來發現形式法則、了解自然規律;要能夠自由操縱點、線、面,去搭配各種形式的視覺組合。

沒經過生活歷練而發表哲學感想,則將使其所言之物一點不可靠,力道亦不足。而所謂創作,則必從記錄開始,所以要勤作觀察、勤畫速寫,去記錄當下隨想,好為將來創作方向累計一點一滴的線索。

在勤寫中,能夠發現自己的視覺品味與傾向,為自己找到一套速寫法則,是難得的才能,在創意被廣泛復制的今天,將越形珍貴。

速寫的終極意義,在于彰顯自己方位下的視角,仿佛告訴別人:嘿,我是這么看的,有趣么?!

致黄明志

30.11.08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1866), Gustave Courbet

与其和巴洛克时期的裸体艺术相比,或许,你应该以库尔贝这张油画创作——世界的起源——作为举例,用以发问色情与艺术如何界定,同时彰显你的写实主义精神。

这张做为写实主义始祖库尔贝(Gustave Courbet)的标签之作,标示着库尔贝与当时法国社会传统派创作分离的决心,其被公开发表时,曾引起轩然大波,倍受惯于严守清规戒律的保守派大加挞伐,但如今,好端端地仍然在法国奥塞馆定期展出,原因在于它的离经叛道、它对那些贵族僵化品味的颠覆性。在此背景下,它成为了艺术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写实主义也由此在库尔贝手上正式发光,并引爆艺术与色情的热烈辩论,直到当代仍然不休不止。

可惜的是,你选择在鸟不生蛋的马来西亚发表你的‘反讽’艺术创作,并没有太多人原意正面解读你的创意;可恰恰幸运的也许正是你选择了在鸟不生蛋的马来西亚发表你的‘低俗’艺术创作,才能引起如此不能自拔的连串反弹,并终于惹来更具力度的语言暴力演示,由此不可不谓抛砖引玉、一呼百应,使《邱老师的ABC时间》终于完成了整个艺术的集体创作与接收过程,只要大伙儿能耐着性子把所有留言仔细地阅读,便能对你所揭示的粗俗及浅薄现象能更有完整的认识,马国教育的失策则更是呼之欲出。我想说的是,从来艺术家的创作未必代表他个人的品味,他们的作品就像纷繁杂陈的怪象下的容器一般,环境怎么提供它营养,它自然孕育出合适的形状与味道来。
有人说,衡量一个艺术家的成败,并不能单靠其漫长创作中的二三个作品来下定论,一个孤独的艺术家,往往用其毕生去实践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理环境下的艺术使命,时势怎么发展,其创作也将忠实尾随而至。所以,今天你的创作如此,必定不能有人能够推翻你的历史意义,因为事实已经昭然若揭。而问题是,华社能有足够气度去承认我们的环境就是这般如此吗?

很多人在观赏张艺谋、贾章柯那些拍摄破落山区的电影时,认定他们就是写实艺术家,因为当时中国就一副破落模样,人心也腐朽,所以合理得很。可看人家中国人,他们多有能耐承认本身如此,环境也如此,一副何谓逃避的心思啊!而今日的马国华社呢,谁愿意接受华社子弟就这般不争气?

所以,在你的创作发表后,似乎没人有兴趣了解你们边缘人的心声,或尝试关注中学老师的困境,反之,大家莫不忙着粉饰太平,并找来成功有为的学长,或成功学长也自动现身,说产品好、产品妙、产品呱呱叫,现下三语教育好得很、棒透了,不需要纠正些什么,个人有问题别赖产品差,况且个人只要有决心,再刁难再荒谬的困境下,到了欧美国留学后加倍努力即能成功摆脱困境,并成为模范、化为精英;谁知却没人找来到台湾中国留学的失败学长,让其也发表一番升学挫折,大家之如此不客观不公正到了极点,这与华社日夜声讨的腐朽污桶之鸵鸟心态有何分别。这就好比有人质疑马大的世界排名为何年年不理想,当权者却顾左右而其他,不承认失败,不愿面对异声而作反省一样的固步自封、划地自限。

我尤其诧异,主流媒体何以引领团队,并以其惯常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你的创作格局,从中刻意漠视、扭曲你的主题,并引领大众批判你创作中的末梢细节,总结你的作品能耐根本解决不了华社压抑已久的教育问题。我想,他们大概是想在观众观赏你的作品前,先给他们来一课‘艺术赏析’,做个简单导览、导读,或加以善意梳理,好让大家不被错误引导,谁知此举却折射出其一贯温馨但闭塞的家长保护心态,仿佛早就明白自家孩子不懂事极了并荒蛮得很,学好学坏,仿佛只悬于你黄明志创作的一念之间。看来你若不去只做一系列的孔子孟子多媒体影音书,你仍是长不大的“滋事孩子”一个。

讽刺的是,其多此一举的社论反倒招来更多之前不认识你的观众,成为你的粉丝,且从留言看来附和你的人反倒占多数,真是始料不及。

然而我还认为,艺术创作的主要社会价值,从来都只在于揭露问题、反映问题、或成为艺术家宣泄不满之地,它根本无助于完好地解决问题,它只善长把隐藏多年的疮疤狠狠揭开,佐以各人自己的独特方式,以及智力水平,再以各种视觉元素配搭演绎。艺术巨匠毕卡索(Pablo Picasso)说过,艺术家无异是反体制的,这些人是不仅仅是体制的破坏者,更是社会的渣滓,甚至在某些当权者眼里,他们与敌人别无二致,破坏活动就是这群渣滓最热衷于进行的。此外,毕卡索还认为,这些有创见的艺术自由,是不应该被提倡的,反而就该遭到压抑,即艺术家的最初创作阶段,就该遭受大量反对、误解、诅咒,而如能在众多围堵下熬得过去,才能修成最终正果,那种艺术品质才真正具备力量。所以,将来你成功了,千万要感激近日大家对你的无理打压。

至于对自我本源的不满而宣泄的艺术表现,则根本不存在建设性与否这一说。所谓纯艺术创作的表达,或许仍跟贡布里希所说的那样:不存在艺术这回事,存在的只有艺术家本身。除非通过主流媒体管道发表,或者该创作存在雇主与聘用关系,否则一个人的纯艺术创作,并不需要考虑如何服务于大众,它本质上属于艺术家自我的“享乐”过程,属于艺术家内心活动的再现记载,这种架构下的形式,何来对错之分?所以那些《黄明志,你这次真的错了》的结论,在整个艺术过程中,其实,并没办法成立。

不过,在整个过程中,一方面你需要清醒理解善意批评你的人,当中实有可取之处;另一方面,你更要小心那些不顾一切附合你的人,尤其极端地提倡粗暴文化的一群。你或许应该清醒地认知你创作最初的立意,切勿过分偏离与摇摆不定,这在你在将来的创作方向的取决来说,非常重要。除非你想反映的是,马国华裔年轻人在人格上根本支离破碎,所以经常语无伦次,则另当别论。

无论如何,我感激你丢出了一面照妖镜,让我更加确认如今的马国青年,仍然是被围堵、无助而彷徨的一群边缘人士,他们无计可施,仍只能通过口角不断地互相埋怨、比对,到最后他们依然被当权者漠视,取笑或者;同时,经常还是有另一群自鸣得意的人,高调地讽刺我既然做(妥协)得到,为何你(妥协)做不到?

一定是你比较懒惰。

然而艺术本身呢?谁去留意?为何马国智识能力与鉴赏角度依然有限?


官方口吻:当然不是教育的问题。

一定是大家都懒惰。

试谈我对观察人的热爱 -- 观照自己




[原创 2007-04-04 06:14:33]

应yoyo小姐要求,她说我在博客放太少欧洲行的数码照片,所以做了整理后,登出分享。托她之福,我对着这些数码照时,又有了一次纯审美的愉悦感,特别对着那些拍人像的黑白数码照片。

几个月前给chai chai zi看了后她即问:‘在旅行时,选择拍黑白照真是一个重大的抉择。你通常什么时候做这个抉择’我想了一下即答:大街上拍人群时。对,或许那样我会失去颇多原色彩,可我这个人,真是对多色彩有很强烈的厌恶感,不喜欢除了彩虹以外,过多的色彩出现在一张画面里,尤其面对乌泱泱的人群时,想想,每个人在家细心琢磨打办,当中有些装扮可是是花了几小时细心斟酌色调`汰选衣饰配搭后才到大街上来的,这样的一群人放在素色的历史古城前,我眼睛就立刻叫疼。


我太喜欢观察人了,像第一张照片里那个小孩的年龄时,我就乐于在大人们的腰际间察言观色,察同龄朋友的装大人语调,观仰头后才能见着的大人脸色。我推测这是处于对生存空间求存的一种本能,我出生大家庭,家里居住的最高人次达到过40几人,彼此关系单纯又复杂,所以言行措辞必须小心,要不能伤了‘民族和气’而又能保住基本权益,颇考幼龄小孩的政治智慧。如此长年累月训练下来,我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调有着颇高的敏感度,我并沉溺其中。

因为那样的家庭下,我于是厌恶复杂的人事关系,不爱耽于‘多’的诱惑,希望东西越少越好,因此后来现在我喜欢凡事极简,推崇一切单纯为上。我选择油一工作室作为未来我往目标漫走的指引,因为我想追求一种理性的态度,我对那些静穆而平淡的一切东西,感到舒适而亲切。


我在欧洲境内的一个月时间里,抛却到美术馆增加观看经验以外,我都在街头晃荡,不为暴走采点,不为拍照,只为沿途中纯粹观看,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by foot。我跟jc说,我在法国时住在大拱门附近,从大拱门走到凯旋门,不停的走要一个小时,四千步左右,来回八千步。他说:你七线的!所以我不告诉他我每天走两三万步的路,有三双袜子被我走出洞来,脚跟起水肿,不然他会说:你二十一线的!

至今,我拍了特别多的小孩,但我没法解释对于拍摄小孩的热爱,如果原因只是他们天性单纯,那么问题就引刃而解了。有友危言:这是恋童癖,你跟michael jackson是一国的,我怕到现在。我仔细想后,愿意原因只有一个:我热爱人性中质朴的美,这种美没有目的性,不沾功利`实用主义,不带喧哗`炫耀`展示。


我最初告诉朋友,我过去欧洲主要想看看另外一边人怎么生活着,看那边的画家们画怎样的画,但后来我自省时,其实也没那么人文,我去到那儿对他们怎么生活并不十分热衷知道,半个月以后我在画前也只是一扫而过,到了英国我更抗拒去美术馆了。我想我在街头,纯为欣赏,欣赏一种‘无目的性’的美。

先说说美术史上艺术家与评论家对人和美的关注。

持唯心主义观点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认为美是终极理念,是独立于人们的感知而存在的,‘技艺’(即艺术)是对自然的直观模仿,模仿只能暗示`启发`唤起`映射美。他认为美的形式,必须与均衡有关。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反对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实物本身包含本质。他说:美取决于大小和次序,且并非抽象,其存在于客观与事物之中。

《持矛者》的雕刻家伯利科列特斯德(Polykleitos)首次运用情感因素,他的《法则》则提出艺术中所包含的艺术理念,和理想比例有关,而有着理想比例的英雄雕塑,事实上带有鼓励或监督希腊人民以其为目标,多进行体能锻炼,保有并加强捍卫国家的能力,够随时进入战事。因此,美学在均衡与比例的基础上,加有指导人的功能。

中世纪的基督教美学关注图像,将图像视为教导信徒的主要媒介,强调的是崇拜`教导`回忆。有神学家提出:愉悦是美学经验的核心,而美是神秘的,宗教的,宗教之美能启迪人而往高级的境界攀升。所以这个时期,美只为道德`教育和宗教的需要而服务。

在西方艺术史里,真正开始对‘人’产生兴趣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前后,该时期的艺术家开始思考人本身的人文价值,这种想法从乔托的作品开始便可见其雏型,到十六世纪始由“人”的代表达芬奇集大成,以科学家的眼光警惕画家需掌握自然法则,面对作品除了均衡与比例外,还得注意解剖`结构`光学和色彩,勾勒人物轮廓时也不能忽略关注人物内心的灵魂,从而使艺术达到新的领域,一洗中世纪呆板`过于允称的拜占庭祭坛艺术和哥特艺术风格。不过,这个时期所认为的伟大的艺术,必须以‘istoria’为目标进行创造。

所谓的‘istoria’,意思指涉及那些经过时间与传统的认可的主题和人物,作品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都严谨遵守该原则并以无比的创意和气魄,奠定了他们美术史上无法被撼动的伟大地位。

17世纪为巴洛克艺术时期,艺术理论基本上遵循传统艺术原则:指导人`感动人`愉悦人。这时期,心理学的元素开始被引入艺术图像,人体的运动被视为情感和意味的指示器。勒布朗(Charles Le Brun)提出主张:自然法则支配科学,而艺术法则必须支配自然。17时期,也是色彩与线条之争,艺术遂产生理性与感性之分,线条与思想有关,色彩与感觉有关。

18世纪,视觉艺术的独特性质开始被热切关注。

艺术史家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kelmann)发现文化与艺术间的重要联系,他推崇希腊黄金时期的艺术风格,认为其有高贵的单纯和静谧的伟大,重视内敛而轻视激情的表现。

期间,启蒙运动启发了后来“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艺术家对美学的态度从严格的主题关注转到空间中存在的基本形式要素,如造型`构图`色彩。另外,经验主义者提倡把关注焦点从经验的对象中心引导到经验主体,强调对美的体验与审美愉悦很大程度取决于观看者本身。而后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心灵具有秩序,是心灵把模式和体系投射到宇宙,而美不存在物中,而是物与观察者的心灵--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还认为美不该带目的性,而在于形自身,此种美显得睿智而和谐。


十八世纪以后的美学关注尚待细嚼消化,以上内容乃从美国美史家Vernon Hyde Minor《艺术史的历史》整理出来,。此书在欧美被誉为‘艺术史的圣经’。

读到经验主义和康德的美学理念时,即迫不及待重温过往所拍照片,不禁拍手认同康德所说:美存在于物与观察者本身,心灵把模式和体系投射到宇宙,审美愉悦不具有目的性,但它与观察着的经验和联想有关。

我拍人物照,从未细想捕捉那一霎那的表情的背后理由,而只记挂一点:我要捕捉瞬间的表情。但瞬间这一概念,太笼统了点,那么多瞬间,为什么偏选其一?同时,我对人物表情非常重视,因为表情能折射心理反映,暗示情绪变化,我想在画面上如果有个吸引人的表情,这张图也就算站得住了。当然,这是行外人的自我理解。


我看电影的时候也很注意表演者的演技,常常在家里看dvd时,如果戏里有表演出彩的部分,过后我会不断旧戏重温,然后仔细琢磨每个表情变化前的酝酿,例如演员的眼神转动,眼神凝视的点,讲对白是从心而发,还是显露背诵的痕迹,所呈现的肢体语言符不符合我对角色的理解等。好的表演者很讲究生活经历,没有真实的体会,和背后思想的融会贯通,很难能将角色诠释的收放自如。我喜欢老戏骨Al Pacino,他永远半盖的双眼皮眼睛就已经很有戏了。他在《Scent of women女人香》里演个瞎眼的退休老上校,戏尾在大学讲堂上大骂校长的那段表演,酣畅淋漓,很让人大呼痛快。我以后回看乐不下20遍,仍未觉厌倦。这部片子,让他赢得该年奥斯卡影帝的荣耀。

有人这么说:当一件作品仅仅是为了被观察而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时,我们才能真正观察它,情感才能更有纯粹性。我觉得有道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得太快了,我们很难用电影的慢镜头细心体会每个瞬间发生的事`观察人的每个不同表情变化。面对某些事,我们在现实生活的反应或会因为环境与道德责任的束缚,而变得不纯粹,可能变成一种当下情况所需要的本能反应,而脱离了审美需求。所以有些日常生活中再普遍不过的场景`人的活动`建筑,当其被艺术手法和形式凝止在画面上了以后,观者始能更加无目的性地细细品味它。

认真与过往作品---绘画或照片---进行比对时,我对自己的审美倾向有了相对明确而清晰的概念,我以为那种静谧`平和`沉静的元素最能让自己感动,我更希望日后以它作为我艺术美学的核心思想。相比巴洛克的骚动与色彩,我较推崇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与线性,希腊艺术则更佳,因为更加纯粹和简明,像老庄的无为而治,我也欢喜。我的欧洲行五个城市里,以文艺复兴之都---佛洛伦萨的内敛`低调最让我感觉踏实,罗马太骚动,巴黎太明媚,阿姆斯特丹太闲逸,伦敦则太规范。

诗婷说得真正好,越是期望一种状态,越是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所以大家都在为理想的生活而汲汲营营。只不过,理想这个亭亭佳人,她的高姿势心态使她喜欢跟人的欲望较劲,欲望怎么追也追不到她。就算有刹那光彩,侥幸得手,沉闷和无聊这俩损友就会来搭讪。何不考虑理想的姐姐,理智?追求理智的生活,伴随而来的,还有孩子叫知足。

原来我去欧洲,找的是我自己。

当然还有探望老友。


我和我自己





注:这幅后来在2008又做了最后的调整

[原创 2007-03-20 17:22:24]

“这幅自画像的构思在于妄想能以己视角,表达我对自己生命的臆想,和对青春的缅怀之状态。

我虽和我自己独处多年,却不曾也永远无法像你们般清楚看见我的外在表象,而多数的情况下我只能透过镜面,看到反面的我 – 这一直被我认识并认为的我自己。

我如今真实体会,每个人都是孤独存在的个体这一事实。很多事物的价值,也只为自己而独立存在着,它们为了即将失去被我拥有过,为了消失而存在过,而我却无法以言语`文字`画面将之完整表达,并沿传出去,到另一个孤独的个体。为何我只能住在自己的身体堡垒里,而无法确定你们看到的视角`颜色;感受到的情绪`内容;听到闻到的是否和我一样?

哈柏特。斯宾塞说:“生命是内在关系对于外在关系所产生的继续适应。”如果时间是由很多的瞬间组合而成,那我则由每个不断适应外在关系的当下时刻拼凑而成,而记忆和思想才能印证我存在的事实。我思故我在,三十而立之年,我面对我筛思想`思想筛我后的我自己,对照二十年前的童年,不紧概叹岁月这唯一公平的永恒之物,如何悄悄然引领我的精神与生命走到今天。而我也逐渐了解不断增加`充实的同时,有些东西正在逐渐褪减`消失,如记忆,如生命。新生即走向死亡,开始正走向结束。”




古典主义的理性美

 [原创 2006-09-22 19:34:45] 








我对理性艺术相当着迷。如果艺术分理性与感性的话。
如果艺术也分理性与感性的话,写实艺术想当然属于理性艺术。但这样的归纳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例,德国美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曾对古典艺术和巴洛克艺术以线描与涂绘`平面与纵深的区别来划分,意即古典主义是属于线描`平面的艺术,巴洛克主义则属于涂绘`纵深的艺术。按他的说法来看的话,那前者是理性的艺术,后者则属于感性的艺术。但若与立体派`野兽派`抽象派来相比的话,整个写实派艺术又会被类为理性之列。而如果拿绘画艺术与政治运动相比较的话,则绘画艺术则又转向感性队伍。
所谓古典主义艺术,即泛指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前后所流行的艺术风格。其主张艺术当以回归人文价值,提倡科学的探索精神,而反对艺术盲目崇拜宗教迷信。我喜欢古典艺术中的理性因素,这种理性美深深俘虏我的艺术追求。沃尔夫林称巴洛克以前的古典艺术,属于线描的`平面的`多样且独立不一的艺术。在一幅肖像画里,古典艺术追求的是稳定平和的轮廓线,其非常注重外轮廓的剪影效果所带来的形象意义,以及内在精神的刻画深度,还有个别独立形体的极致表现。此源头其实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就像古希腊的雕像所展现的,无非是完美的`典雅的形象之聚集与统一。只是古希腊艺术家们所关注的焦点,更多是天上众神,而非人。于文艺复兴时期,有识之士吸纳了古希腊理性主义这种主张利用科学来理解与解释自然的哲学特征后,把焦点从过去盲目信仰的宗教权威上,还原于人类心灵与精神上,而创作出了无数震撼人心的艺术品,终于在美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伟大的成就。
这个时期,具代表性的顶级艺术家比比皆是,信手拈来就有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荷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丢勒(Albrecht Dürer),意大利三杰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拉斐尔(Raphael Sanzio)`提香(Titian)等,无一不以过人的理性科学知识与才能,征服了蛮横的宗教伦理与禁欲主义,将古典主义的成就推向顶峰。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是线描`平面的艺术。它强调轮廓线的细致变化,习惯从外轮廓线寻找事物的感觉,及内部各种形体的和谐关系,因此达到具塑性特征的触觉效果,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是均匀清晰`相互分离的线,反映出一种理性价值。在意大利三杰中,我更欣赏拉斐尔的睿智与明媚。他虽然没有达芬奇的精妙,也没有米开朗基罗的力量,且与两人的激烈生活相比,生长的家庭背乎让他活在安逸平和的世界里,而少了一份现实生活的感受力,这与当时佛洛伦萨人的现实明显有所悖离,但他作品里表露出来的那种单纯简朴`宁静淡雅的田园风格,却使古典主义升华到另一种高雅的程度。以总体创作来看,拉斐尔能以非常细腻的手法,把理性情感不温不火的融入于严谨而匀称的造型与构图间,予观者以美好的想象空间。艺术向来忠实反映画家本身,拉斐尔是个外表俊美,举止温文儒雅的青年才子,这也不难让人理解何以其艺术之如此秀丽,之如此明媚了。

我也欣赏德国肖像画家荷尔拜因。他与丢勒`格吕内瓦尔(Matthias Grünewald)齐名于16世纪的德国艺术坛,一生致力研究肖像画创作,这样的热烈执著,似乎在文艺复兴时期内就仅此一人。与拉斐尔相比,他更注重理性线条的运用,其线条的存在于画面之中,像是只为了揭示形体之轮廓,别无其它。这与国画中的线描有着很大的共同点。荷尔拜因的肖像创作注意于性格刻画,非常重视传达人物的精神内在活动,且画风细腻,平面装饰效果比之拉斐尔,更为突出。
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是19世纪新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者,他在艺术上诚心追随拉斐尔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对理想美和形式美的追求,一生把素描奉为艺术最高标准,并认为艺术需以永恒美及自然为基础而进行。他在笔记中强调: 线与形越是简练,就越富有美和魅力。他一生画过无数素描作品,其素描集中了他的艺术原则与美学理念,线条简练,概括,随意而不失理性感,呈现出恬静和谐的优雅风格。更令我佩服的是他身为‘素描画家’的捍卫精神,不迷失于当时社会的色彩潮流,其带着革命的气魄,令我心折。
我喜欢理性的艺术,因为我曾被告知,我是个很理性的人。

大师脚下的肩膀

16.7.08


常常和人说起文艺复兴盛时期,并讨论到那了不起的三杰时,都首推拉斐尔(Raphael Sanzio )的艺术风格。显然地,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的聪明才智和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的浑厚壮阔是他所无法与之比拟的,不过论人物内心光辉的描写力度,则是两位同期前辈的艺术表现里所欠缺的。

在美术史上,三杰的成就当然受到了文艺复兴以降的世界关注,但大师背后的推手们往却往遭受到了忽略。比如拉斐尔的老师佩鲁吉诺(Pietro Perugino),事实上也是一个极度了不起的艺术天才,他用毕生实践去完整了拉斐尔艺术风格的基本架构,使后者得以在其肩膀上一跃而到艺术殿堂里,成为今日不朽之传奇。

自画像
佩鲁吉诺是翁布里亚画派的其中一员,虽然他和达芬奇同样在韦罗基奥工作室里学习过,不过他的艺术基本追随翁布里亚的开宗人物——弗兰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的理性静逸风格,然后经过漫长实践中,才逐渐形成如今可见的创作精致、色彩优雅的艺术效果。
瓦萨里(Vasari)说他是个出身极度贫寒的人。而正是某种逃离贫寒的欲望推动着他不断完善其艺术才干,使他日夜不断学习绘画,并进行大量的艺术创作,这种孜孜不倦的巨大热情,也造成了他对绘画以外的周遭事物不感兴趣。这却为他的后期创作带来了不良影响,因为过于频繁地接受订单,导致了某些画面形式不断被其所重复运用,而缺乏更多的新视觉元素。这也造成后来米开朗基罗公开地调侃他是艺术上的傻瓜。当然,这也跟米氏那种桀骜不驯的性格有关,毕竟在他眼前,达芬奇已遮挡他人。
然而谦和有礼的拉斐尔则对他的老师非常推崇和恭敬,并愿意认真而专注地学习佩鲁吉诺那种对情感的敏锐感应,及单纯净化的聚合构图方式,而完成其扬世的抒情风格之雏形。
如今回顾佩鲁吉诺的部分作品,仍能察觉一种黎明前的曙光之美。


《The Vision of St Bernard》
《Baptism of Christ》
Details of 《The Madonna between St John the Baptist and St Sebastian》


《Portrait of Francesco delle Opere》


《Marriage of the Virgin》


拉斐尔模仿佩鲁吉诺的同名画作

城市的忧郁症

27.1.08






友人敬城兄终于推出其第二本个人绘本创作《你会回来吗》,画风奇幻,创作点子不断,是本地难得的优质插画家。有兴趣订购者,可到其个人网站浏览:


受其邀请,写了一篇观后感《城市的忧郁症》,刊登于该绘本后段。


城市的忧郁症

时间即意味着不断流逝的生命。如何善用时间(生命),是当代人需要思考的重大生命课题。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巨匠达利(Salvador Dali)在其画作《时间的延续性》里,巧妙地将流逝的时间这一抽象非理性因素转换成一种叫人过目不忘的具象符号。那些被精细描写的柔软钟表,病恹恹地被挂在树丫上、或置在桌上、或在各种其营造出来的潜意识空间里,静静地流动。达利创造了一种‘妄想狂评论Paranoiac-critical’的绘画理论,充分把握出自梦境、记忆和心理学或病理学的变形要素,以分解、综合、重叠、交错等艺术手法再现各种令人激动的变形形象,真实记录其潜意识底下的梦中世界,轰动当时艺坛,因而在艺术史上写下震古烁今的一页,至今影响广泛。

如我在敬诚兄崭新绘本创作里仍见其深受达利式超现实风格影响,他乐此不疲多次巧用达利画下的柔软钟表、象形驴子,企图藉该约定俗成的符号性,表现谋和其脑海里想象的幻梦世界,当然再加上其一贯的哑彩与彩灰色调并置搭配(juxtaposition of muted color and chromatic grey),遂形成一种眼前可见的颓废、荒唐的末世感。

然而绘本故事中心实是关乎一个满怀梦想的少年马可祈望改变现状,力图改变环境不果后毅然逃离城市,继而在现实与梦境边缘展开拉扯,于是产生彷徨挣扎徘徊,内心矛盾交战。题材看来老生常谈,其实仍靠近这个城里甲乙丙丁们的心事,才察觉,这些年来这个城,已然拒绝成长,陷入忧郁境地。而离不离开回不回来,这几年一直成为城中来往人潮热门话题。

认真细想,这城的柔软钟表仿佛已被悄然调整,造成钟上秒针在树丫上闲散地漫步,以至城里百姓的时间骤然翻倍,延长流失速度,因而竞相展开最奢侈的挥霍:挥霍生命。

当整个集体习惯过一种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生活,拒绝为特别事务而忙忙碌碌时,情绪将变得冷酷、脆弱、消沉、乖戾易怒、反复无常。当集体把日子过得单调枯燥乏味,却因某些刺激话语变得暴跳如雷的时候,让撰写《忧郁的解剖Anatomy of Melancholy》的十七世纪学者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来评断的话,他该宣布:这城市集体患上忧郁症了。

对,陷入忧郁和昏聩了。我们看见从士人显要到百姓间的言行举止开始内分泌失调,沉默与愤怒频繁地发生矛盾与冲撞,城市本该具有的理性与独立逐渐一点一滴消失在暗处的咆哮怒吼里,傲慢、幻想与狂妄则慢慢取而代之,侵蚀健康的身心灵。我们看见猜疑的病菌广泛弥漫在空气中,嫉妒与不安的毒素则聚集在各个角落里,随时入侵因缺乏思想锻炼而免疫力低沉的主体,进而造成主体精神分裂,情绪变得容易哀伤与沮丧,并且开始唾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友爱。忧郁症患者容易自卑,但相应时候为了捍卫自尊会变得骄傲自大,表面坚持我行我素风格,实则暗自垂泪,怀疑自身才能。

罗伯特对备受折磨的忧郁症患者提出如此劝告:不要孤独,不要闲怠(Be not solitary, be not idle)。推想可知,忧郁症源自孤独封闭的生活环境,及养尊处优的懒惰习性。

显然,这城市养就太多疏于思考闲逸过度却沉溺于绚烂的五光十色里的忧郁症患者。这个群体漠视阅读、对文化艺术活动缺乏兴致,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严重缺乏得以热烈追求的远大目标与梦想,所以嘛嘛档、karaoke房、夜店、俱乐部等声光场所不止变成他们逃避枯燥现实生活的避风港,还成了盲目生活的麻醉剂。麻醉,以求对腐朽不公的制度失去知觉,达到对龌龊不平的竞争游戏视而不见的麻木效果,然后继续沉沦,形成忧郁、消极的生活形态和价值观。城里这群,抵制消费诱惑的意志力普遍不高,极易迷失于物质享受与品牌世界里,却原来为了寻得城市族群的认同感,殊不知这种认同,相当短暂。

艺术家是另外一种忧郁患者,因为蔑视失衡制度。法国哲学家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曾经说:艺术家需是生性孤独、好思、富正义感的人,因为觉得自己流落在萎靡与腐化的人群中,觉得活着无非苟延残喘,却因不干屈服,而选择与外界隔离,逃避于艺术之中。他们活得清醒而不想与世同污,所以隔离于在自己营造的艺术国度里,独自承受创作的孤独。所以,艺术家的忧郁特质乃在追求潜心研究,为能专心致志而不得不摒弃创作以外的无用元素。惟我认为此种隔离却不能以逃遁空谷背离生活为前提,因为艺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一名成熟的艺术家需先广泛从生活汲取素材,累积丰富的生命体会,再配以所秉持的艺术理念与熟练创作技巧,才能创造高价值的艺术作品。

以中国明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为例,在遭受无理压迫的封建时代里,作者吴承恩因仕途坎坷并有感现实制度腐朽,乃借笔下超现实的魔幻想象来表现普罗大众急切严惩霸权、征服自然的意欲,同时忠实反映当时社会不满于贪婪、昏庸、奢侈、蛮横的统治阶级与制度的时代思潮,深刻描绘浓厚的现实地方性色彩,从而使其达到辉煌的艺术高度。

看过一心理学报告,原来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及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均被列入可能患有忧郁症的名单里,这评断乃从他们全力投入研究工作、不问起居质量的生活形式与规律中衡量得出。据说两人皆讨厌交际,在喧哗人群中容易变得焦躁,以致情绪不定,所以宁愿选择独处于工作空间里,不愿随便挥霍时间,活得空泛。

认识敬诚兄已超过十年光景,真正达到熟络,是早些年一起在TOA执教鞭而共事的时候。去年秋日,他为绘本《转角,直走》到北京国际书展洽商,因而暂住于我在中央美院旁的小区房子里,因为事忙而不能尽心招待,至今我仍耿耿于怀。短短几周内,我们在异地热烈讨论过这城的社会民生、艺术发展与方向、生命价值、事业感情等问题,彼此倍觉无奈感慨却又不得不老实面对。那时他问了句饶有深意的话:你会回来吗?果不其然,如今这问题为他带来神来灵感,让其展现敏锐感受力与创作天赋于新绘本《你会回来吗?》之中。阅毕大作,我较看重内容传达出的生命励志价值,及背后体现出的特定环境下之时代思潮,甚于单纯的爱情三角追逐游戏。我察觉,故事主角马可的性格其实深被敬诚兄的积极热诚烙印其中,一看便知。

如今我也果然回来了。同样身处于好闲逸的封闭忧郁城里,同为孤独好思的忧郁患者,同在一块艺术土地上插秧,我觉得,生命价值虽因人而异,但是踏实地劳动还是无可否决的真谛。城里两种形式的忧郁,前者懒散、忠于守株、热衷埋怨;后者隐逸、不停反思、却自由支配时间。可惜的是,观察身边的年轻一代,大多属于前者,缺失自由意志和追梦的勇气,眼神呆滞地对待生活与工作环境,对于脚下土地的认识却仍一片茫然。

懒散钝化思想,往往让人沉溺于不如不做的事情,即无意义,又无具体收获。对这城的忧郁症候群,我说:不如多阅读吧!不如多劳动吧!只是,如果城市本身患上忧郁症的话,我却该如何?
你呢,你会回来吗?




速写





16.9.07




大雕塑家罗丹Auguste Rodin说:艺术家说真话,照片说谎话


他的意思是:摄影能将时间‘切割’成碎片,而摄影所得的照片里呈现的影象,往往是一组骤然停止的瞬间画面,不能清楚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运动。


这句话的时代背景是摄影技术刚被发明的时候,很多人质疑绘画艺术即将被摄影取代,包括一些艺术家在内,也显得慌张。


所以有人问罗丹,他该如何自处。他淡定地回答道:所谓运动即从第一姿态逐渐过渡到第二姿态,而艺术家则能运用其熟练技巧将某运动过程记录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所以在其艺术作品中,可以辨认出已成过去的部分,也可以感受到将要发生的部分。


这正是人类视觉的珍贵所在。


人类大脑里的视知觉功能非常奇妙,自动有捕捉事物本质的力量。所以在面对自然表象时,通过理解与分析,我们可以自由将事物简化·分解·抽离·再重组等,而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我们甚至能将这种本领表现在各种艺术领域上。


观察,是表现的基础。不过在观察自然万象时,不该只是停留在纯粹的观看阶段,而该整体的看,然后从杂乱无章的形态里找出规律的秩序,找出一种事物的内在和谐。感知一个形象,就是参与一个成形的过程,也是一种造型的经验。


美籍德国学者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在其著作《艺术和视知觉》里也说道:人的视知觉异于照相机,乃在于其生动性的探索,而非被动的记录。


在绘画里,素描是最朴素·最直接的一种表现手段,然而也是最具无穷表现力的一种形式。而速写,更能直接表达艺术家对事物的理解方向和范围,以及生动地表现出对事物的最真切而直率的感受。


十八世纪文学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就曾经赞叹过速写这一表现形式:速写具有一种完成性画作中所欠缺的温暖感,他们再现出艺术的一种热烈的情怀和清纯的韵味,其中不掺杂由思虑带来的娇柔造作。


用速写来整合画家本身的视觉与知觉的协调感,达到平衡统一的认识后,再对自然做出敏锐的判断,这是画家每天该进行的基本活动之一,是一种理性的心理体验和分析工作。